“智慧管理”或将改变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大格局
一连串不起眼的数字组合,或将改变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大格局。
“用物联网电子监管技术,赋予每一件药品、食品一个独一无二的20位电子身份证号码,实现一件一码,全程追溯和召回。信息对称了,假冒伪劣产品还能存活下去吗?”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颖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陈晓颖所说的“电子身份证”,构成了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力推进的药品电子监管的核心组成部分。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国食药监办〔2012〕64号),规划2015年年底前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
陈晓颖将这一套全链条可追溯系统称作“智慧管理”:通过在药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唯一的电子身份证”——药品电子监管码,实现药品的生产、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使用全过程追溯和流向跟踪监控。同时实现了药品流通体系的全封闭管理,使假药无法进入合法的流通渠道。
消费者可以使用网站、电话、短信、手机应用程序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查询任何一盒入网药品的药品监管码。平台可准确提供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目前该药品所在精准位置等信息,如发现反馈信息与药品实际信息不符,或者监管码被多次查询,则该药品有涉假可能。
这也为监管机构第一时间定位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表示,当年“齐二药”、“欣弗”药害事件发生后,采取人海战术,花了很长时间才基本上控制问题产品,现在借助电子监管网络,可以在10分钟内查清数量和流向,为快速控制问题产品提供保障。
陈晓颖告诉记者,她的公司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电子监管网的公共信息化平台,多部门同时使用,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源头有监管码的药厂从1300家增加到5700多家,流通方面有12万家纳入监管网,2012年还将有90万家医疗机构纳入。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指出,国家药监局实行电子监管码以来,对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药品安全问题。他建议继续坚决严格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并在食品领域推广。
2011年,以“创新监管体制机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提案,由白立忱副主席担任组长的全国政协调研组集中调研了电子监管在药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实施情况。调研组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药品监管体制机制创新方向表示肯定,并建议加快推广到食品领域,可先在部分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或高风险食品中率先试点、分步推行,逐步建立健全高效率、广覆盖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动。2012年1月15日,在北京市召开的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志宽指出,北京年内将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技术保障。工商部门将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奶粉追溯平台是本次建设的重点,今年进入北京市场销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原料乳粉、畜禽、水产品等首批高风险食品,市民有望通过上网实现“追根溯源”。 “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一直专注于中国供应链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开发推广的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朝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谢朝晖分析指出,美国食品安全法100多年前便已公布,中国食品安全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需要解决大量信息对称、共享问题,电子追溯系统既可以帮助政府全面、精准监管,又可以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纯净市场,还可以为消费者准确及时提供产品真伪、来源等可靠信息,一举夺得。他认为,从药品领域向食品行业全产业链的延伸将是大势所趋。
谢朝晖估算,仅仅目前的药品市场,未来3-5年电子监管推广带来的市场需求就至少40-50亿元,未来如果向食品行业拓展,将有更加诱人的市场空间。